从杭医走出的“军营爱迪生” ——档案馆采访我校“杭卫”时期校友陈子明
2023年3月29日,档案馆郑磊馆长、冀静老师、张璟瑄老师及信工学院游录超老师赴上海家中拜访了1962届放射学专业陈子明老校友,并对他进行了“杭医记忆”之口述校史专访活动。
郑磊馆长首先为陈子明校友送上了专门为其定制的“杭医记忆—恰同学少年”纪念册、校徽纪念礼盒及鲜花,以感谢老校友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爱护。
(口述校史合影:左起档案馆郑磊馆长、陈子明校友、档案馆冀静老师)
“母校竟然还有我们每个人读书时候的一寸照!我都没有这张照片啦!”陈子明校友激动的翻看着纪念册,嘴里不住的说着:“这份纪念册真是太宝贵了”。64年前,陈子明校友在看到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简称“杭卫”)招收放射科专业的招生启事后,开心的不得了,觉得这个专业非常有趣,非常适合喜欢手工制作的自己,就此与母校结缘。在校三年期间,陈子明校友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学校校风学风非常好,老师们不仅专业教学过硬,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如同妈妈般的班主任盛端芬老师、干脆利落的解剖学李冠芳老师、严谨认真的物理吴老师,这些关怀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二是学校特别注重各种实践活动,如轮流到学校药厂劳动,剥大蒜制作大蒜注射液的劳动实习;到临浦开展教育实习;到湖州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后到温州平阳除病防害,挨家挨户给村民打预防针,到安吉晚上8点后给村民抽耳朵血查疟疾、丝虫病的社会实习,这些实习让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学生很早的接触社会,尤其是社会实习过程中的酷热难耐、农民家里打地铺、伙食很差只能吃酸菜、医疗用品严重不足等困难,锤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并促进他们及时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帮助他们在毕业后很快与社会工作接轨。
(陈子明校友讲述“杭卫”学习生活)
在工作中,陈子明校友继续保持“杭卫”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刻苦认真、仁爱无私。初到福建军区医疗设备检修所,那里是一重一重的高山,没有柏油路,没有电灯,只能在草棚里昏暗的煤油灯下吃饭。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打击陈子明校友工作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坚定提高专业技能的决心。在福建军区24年工作中,他精益求精,将每个部件、每条线路都牢刻在脑中,别人几天解决不了的维修问题,他往往能迎刃而解。由于技术过硬,1985年陈子明校友作为引进人才被南京军区空军跨军区跨兵种调入到上海空军455医院担任工程师。在X线机检修检验过程中,每每看到放射科医师穿着厚厚的铅衣操作仪器时,他总是想着怎样才能保护他们,于是不断研究改进,最终成功研制了“X线机遥控摇篮装置”,此设备彻底解决了广大放射医护工作者身体免遭射线的伤害,并成果转化进入工厂大批量生产推广到全国各医疗单位;此外,他还研制成功“X线双相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让病患免遭手术之痛苦。此两项成果转化成产品后先后出口到前苏联,巴西,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并创军队自行研制的医疗设备出口国外的先例。之后,他用技术转让费给455医院建造了一幢宿舍大楼给工作人员解决住房问题,由于陈子明校友对医院的贡献,组织上奖励他两套房子,但他坚持只住一套,另一套退回组织,他用实际行动回馈了党的培养和母校的教导,陈子明校友饱含深情的说:“如果没有母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坚持奋斗,就没有我以后的发展和今天的事业。”
(陈子明校友获得部分荣誉照片)
“做什么事情还是要刻苦,什么时候都是有真本事才能立足,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陈子明校友忙碌一生工作的信念,也是他对母校大学生的谆谆嘱托。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年没有将我研制的这两套仪器捐赠给母校”这是陈子明校友对母校最大的遗憾,并表示待到2025年百年校庆之际,他一定要回母校庆贺,再在母校的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
(陈子明校友捐赠的册子)
最后,陈子明校友将他编写的册子《谨以此册献给我亲爱的母校》捐赠给档案馆,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和感激。
此次口述校史访谈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我校档案馆红色校史资源,为下步深度开发红色校史、深入推进我馆红色文化育人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人物档案:陈子明,男,1944年生,1959年9月入学,1962年7月毕业,放射学专业,毕业后进行为期半年的社会实践,1962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福州军区后勤部医疗仪器检验所担任技术员。1985年作为引进人才被南京军区空军跨军区跨兵种调入到上海空军455医院担任工程师。获得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其获得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X线机用遥控摇篮装置”和“X线双相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转化成产品后先后出口到前苏联,巴西,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并创军队自行研制的医疗设备出口国外的先例。
(文/冀静 图/张璟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