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中心与安评中心共商实验动物学本科专业建设
2025年11月24日下午,我校实验动物中心与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安评中心”)联合召开实验动物相关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会。本次会议由安评中心主任黄文海主持。安评中心陈云祥、陈国灿、吕万强等专业技术人员,与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石巧娟、教师戴方伟等共同参会。

会议围绕实验动物相关专业的设置必要性、方向选择、实施路径展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问题开深入探讨,旨在为我校优化学科布局、培养高素质实验动物专业人才筑牢基础。
1.专业设置背景与我校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学作为重要支撑学科,其专业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目前,全国仅有少数高校开设实验动物学本科专业,兼具医学背景和实验动物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
实验动物中心长期承担全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动物实验教学及科研服务,拥有完备的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安评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科研服务机构,设有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IACUC),且已多次通过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认证,为开展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筑牢了基础。
这些条件为我校申报实验动物学相关专业构筑了坚实支撑。
2.专业方向探讨:突出医学特色
在专业方向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实验动物学专业建设的多元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有专家指出,纯粹的实验动物学专业归属于农学门类,可能面临招生政策与生源竞争的压力。
相较而言,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更契合我校以医学为主体的学科生态体系,便于与现有临床医学、检生学院、基法学院、药学等专业形成协同效应。该专业可在其专业架构下设置实验动物方向,强化特色与适应性。
会议认为,实验动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凸显医学特色,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以契合行业对实验动物人才的能力要求。
安评中心在践行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方面的经验,如严格遵循“3R原则”(减少、替代、优化)及保障动物福利的实践,亦可为专业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3.实施路径:依托现有资源,分期推进
关于专业建设的具体路径,会议达成了“依托现有学院、分期推进”的共识。实验动物中心负责人表示,可借鉴部分高校经验,初期依托现有成熟学院进行孵化,待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成熟后,再考虑独立建院。
现有实验动物中心的实践教学资源可支撑专业教学,但教学实验室需与相关学院协调共享机制的建立。专业设立后,需配置相应的管理岗位,并提前做好规划,以确保招生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会议认为,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学科交叉,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资源整合:借鉴他校经验与强化自身特色
在资源整合方面,此前,实验动物中心已组织调研组前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兄弟院校在实验动物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框架,以及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产学协同、科教融合”的创新模式,为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拓宽了思路。
这些院校在实验动物科研反哺教学、校企协同育人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我校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参考。
实验动物中心将整合调研成果,联合校内相关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同时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实验室升级改造,为专业申报和人才培养做好充分准备。
本次论证会梳理了实验动物相关专业的申报路径与关键问题,体现了实验动物中心与安评中心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共同责任与担当。下一步,双方将凝聚共识,细化方案,为推动专业申报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为学校在实验动物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开启新篇章。
来源:实验动物中心
图/文:戴方伟 闫春为
审核:石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