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北有林巧稚,南有郑企因”——追忆杭州医学院(前身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首任校长郑企因
时间: 2024-11-12 13:37:33
浏览次数:
人物档案:郑企因,女,浙江台州黄岩县城砚池巷人,1894年-1988年6月,享年94岁。从事妇产科临床与教学工作近60年,将毕生精力献给妇幼保健事业。她引进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提升妇科病的诊治疗效;她提倡自然分娩和无痛分娩,减轻产妇的痛苦,降低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再加上她在治疗妇女不孕症方面的独到之处,在坊间博得“送子娘娘”的美称,名扬台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在中国妇产科界享有“北有林巧稚,南有郑企因”的美誉。她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为浙江省政协一、二、三届委员。
郑企因校长
家国情怀、临危受命
郑企因先生,一位心系家国、情牵苍生的女杰,她的生命轨迹深深烙印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人民的深情。她经历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感受到百姓民不聊生的状况,立下宏愿,誓以医术为剑,以一技之长治病救人、造福百姓。
她的求学之路,先后辗转日本东京神田女校、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日本东京神田预备学校,断断续续完成了基础教育。1913年8月考入日本东京女子医学专科学校,1917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东京神田浜田产妇科病院实习,并于1920年9月学成回国,将所学倾注于祖国的医疗事业。她一心扑在热爱的妇产科事业上,无论在浙江省病院担任妇产科主任医师,还是后来兼任了浙江私立产科诊所所长,她都是那道最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生命的希望。直到1924年10月因病回家休养。
然而,命运并未让她停下脚步。在五卅运动的洪流中,她见证了民族精神的觉醒,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出任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杭州医学院的前身)的首任校长。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由浙江私立广济医学各科专门学校(简称“广济医校”)脱离出来的产科专业,于1925年6月6日正式成立,归属省教育厅主管。日本留学背景,回国后四年从医经历,正当三十而立,医德好技术强的她是最合适的校长人选,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她毅然接过了这份重任,用她的智慧与热情、爱与责任,为培养新一代的医学人才倾注心血,她深知医学教育是延续希望、照亮未来的关键。
产科实习
女子产科讲习班
民房改建的校舍,严重缺失的仪器设备,郑企因校长和汤镇邦、华兆方、汪良寄、沈咸鼎、李康、程浩等37名教职工白手起家共同努力,总共培养了3届72名产科专业学生(其中在1926年1月又更名为浙江省立女子产科职业学校)。之后,学校重点兴办助产等专业,延续发展。
1933年9月,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她再次去日本进修学习,攻读东京庆应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1937年7月,日军侵华。正如此前她对日本记者说的“共赴国难”那样,她毅然放弃再过2个月即可获得的博士学位,归国投入战地医院工作中。她先后担任后方医院(贵阳省立病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四川省立医士职业学校医务主任、成都公立莆澄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奉献自己。
1926年浙江省女子职业产科学校全体摄影
救死扶伤、医者父母
郑企因先生对党的医疗卫生事业矢志不渝。为了更好服务家乡人民,1952年2月,她毅然关闭个人诊所,携全部医疗设备加盟省立台州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医师兼台州护士学校教员。
在台州医院的二十余载春秋 ,她团结广大医务人员,日夜奔波在抢救生命一线。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坚持苦干实干巧干,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圆满完成各项医疗任务。她不仅是医术高超的救治者,更是心灵的抚慰者,用每一次精准的手术、每一次耐心的讲解,传递着党的温情与希望,也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郑企因随身携带的行医药箱
她把医院当成家。她爱岗敬业,认真勤勉,以高度的责任心,忘我的事业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吃住在医院,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经常为抢救病人忘记吃饭,从早到晚,整天忙碌不停。她把自己50多年的宝贵医疗经验都奉献给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她动情地说:“听到婴儿临盆时的哭声,是我最大的幸福。这声音能驱消我一切疲劳,鼓舞更大的劲头。我宁愿自己多费些心血,多流些汗,决不能让产妇和婴儿发生意外。”
她把病人当亲人。当病人失血过多,病情危急时,她日夜看守在病人身旁;当病人病危抢救无钱时,她又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为病人代付医药费用;当病人排便困难、病情加重时,她不怕脏,用手一颗一颗地帮助病人把大便挖出来。她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难的精神,让多少的医务工作者肃然起敬,以她为榜样;让多少的病人家属感动不已,流下感激的泪花。
她把年轻医生当学生。她专业知识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能动手水平高超,临床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很强,但她不骄傲不高傲,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用自己的言教身教、以身示范为年轻医生树立榜样。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教单位的年轻医生学习日语,周日上午总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围在她周围学日语学理论。同时她还不断提醒年轻人,加强自学,提高救死护伤的本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她心怀感激,对社会的滋养与党的栽培铭记于心。那宽广的舞台,是她献身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岁月流转,矢志不渝,以行动诠释忠诚,在63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续写革命新篇章。
技术革命、德艺双馨
在日复一日的诊疗中,她不仅深耕实践,提炼智慧,更勇于探索,引领技术革新,为医院节约成本,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新方法。面对资源匮乏,她巧手匠心,将橡胶手套改装成为灌洗器的替代品,自制竹子简易扩阴器,自制通气器、导管法治疗输卵管闭塞症,用杆状水银石英灯治疗宫颈糜烂,用醋胺肿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应用曹维央洛夫氏法处理臀位,对非典型异位妊娠诊断建立诊断标准。一系列医疗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极大地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妇科病的诊治和效果。
她不仅是技术的先驱,更是生命的守护者。倡导自然分娩和无痛分娩,减轻产妇痛苦,亲手调整胎位,让每一个新生命得以顺利降临。在不育不孕的迷雾中,她以独到的见解与方法,点亮了无数家庭的幸福之路。她的名字,如春风化雨,温暖了台州大地,更传遍了华夏南北,被誉为“送子娘娘”,实至名归。
1956年,她作为全国妇产医师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1960 年,她的彩色照片刊登在《人民画报》的封面上。
《人民画报》封面;郑老先生和孩子们在一起
追忆杭州医学院的第一任校长郑企因,虽任校长仅四载,但她在医学领域不懈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为了学医,她两次东渡日本。为了民族利益,她毅然舍弃博士之冕,投身后方医疗。为了人民健康,她回黄岩创办了“企因诊所”。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她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将满腔热血倾注于妇幼保健事业。她勇于探索,引入国际前沿技术,革新诊疗手段,顽疾无处遁形。她倡导自然与无痛分娩,为无数母亲减轻了分娩之痛,成为生命的守护者。她高龄仍不忘医者初心,致力于妇女病的防治和研究,特别是在不孕症治疗上,创下了非凡业绩,在中国妇产科界享有“北有林巧稚,南有郑企因”的美誉。
郑企因先生的爱党爱国之情、仁心仁术之德、创新不止之志,深刻诠释了杭州医学院“求真博爱、服务创新”的校训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杭医人,不断进取、砥砺前行,为健康中国建设不懈奋斗。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台州医院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