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旧照,说杭医故事》第五期:杭医的西迁故事——天台往事
编者按:一张照片记录一段历史,一张照片述说一个故事,它们是那个年代的斑驳记忆,是述说往昔岁月的“留声机”,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见证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档案馆在2022新年伊始特推出《寻红色旧照,说杭医故事》专题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档案馆,去挖掘、去寻找,那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感人片段;去继承、去发扬,老照片背后故事里的红色力量、杭医精神,为学校的快速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图1 天台县坑边村丁氏祠堂旧照
这一张岁月斑驳的天台县坑边村丁氏祠堂旧照,无言的述说了杭州医学院那段筚路蓝缕,攻坚克难,锲而不舍,薪火传承的西迁岁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杭州危在旦夕。11月12日,浙江省各医院、学校决定于5日内向浙西撤退。杭州医学院师生携带大量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踏上漫漫西迁之路。战事一再变化,杭医也不得不随之不断寻觅容身之所,辗转永嘉、临海、天台、缙云等地办学,最终于1946年回杭。虽一路千难万险,颠沛流离,依然坚守信念,勤恳办学。千里迁校的行程,便是一段教育救国的历史,一曲薪火相传的绝唱。
1937年11月底,学校迁至永嘉。学校组织救护队抢救战争中受伤的民众。1938年8月,学校迁至临海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由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 接办。原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助产职业学校设置的助产科、护士科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的护士科整合成为高级助产职业科与高级护士职业科。1939年,适值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成立,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奉令停止招生。8月,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并入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改组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医学院。同月,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学校迁至天台坑边村。
当时的天台坑边村是中共浙南特委和中共浙江省委的联络站,村民丁魁梅为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的妻子。浓厚的革命基础和热情的当地父老为杭医提供了一方安定祥和的办学场所。坑边村丁氏祠堂是办学旧址之一。杭州医学院校志记载:“校址在天台东乡坑边村。在校学生有护士科三班,助产科三班,及助产特科一班,附设产院于邻八都,并在南乡水南街设立分院派特科学生前往实习上课。”
坑边村两位鲐背之年的老人,是当年杭医办学的亲历者。2023年“重走西迁之路,追溯红色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小组采访了这两位老人,他们在坑边村丁氏宗祠现场讲述了当时的办学风貌:“同学们就在这里上课,一排排长桌摆满祠堂空地,学生们在祠堂外面,当时都是空地,作为操场来锻炼身体。”丁氏祠堂隔壁丁东善、丁鹏飞的家就是当时教师们的宿舍,“这里是当时教师们住的老乡家,晚上上课都用煤油灯点着。”实践活动中,丁鹏飞的外孙如是介绍。被岁月侵蚀很深的半间木制结构二层小楼,饱经沧桑、依旧保存完好的教师用桌和学生用桌,见证了80多年前学校办学的艰辛及不停教、不停学的光荣历史。
图2 杭医办学旧址民居及师生用过的桌椅
1941年春,天台告急。4月,杭医离开天台县坑边村,迁至缙云县壶镇。纵观杭医漫漫十年西迁之路,天台一处在时间线上仅占很小的一部分(1939年8月-1941年4月),却有着无以替代的沉重分量。正是在天台,民国浙江省政府第1144次会议决定:“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自二十八年度起逐渐改组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医学院后,原有专科学生办至毕业为止,不再招生,原附设之高级护士、助产两职业科划出,自本年四月份起实行划分,将附设之护士、助产两职业科单独设置,经费就医专原有经费内划分,定名为‘浙江省立杭州高级护土助产职业学校’,校长一职仍暂由医专校长王佶兼任”。杭医因此结束了近两年附属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办学的历史,从此独立发展壮大。
图3 民国浙江省政府第1144次会议决定文件
杭州医学院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毅然踏上西迁这条未知的道路,坚定必胜信念、传播科学知识,在抗战期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医学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日的杭州医学院将秉承西迁精神,讲好杭医故事,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坚持教育初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求真博爱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浙江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中贡献杭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