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百年校庆专题>杭医故事

师者风范|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牛——黄红庆

时间: 2024-12-25 15:28:40

浏览次数:

编者按:杭州医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25年的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和创建于1928年杭州热带病研究所,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春华秋实,学校的的每一步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位杭医人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默默支持。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我们校庆专题网特开辟“杭医故事”专栏,推出“师者”“校友风采”等系列文章,旨在通过师生校友的笔触,共同回望我校建校以来杭医人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历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祝福、深切的怀念。殷切盼望各学院、师生、校友、学生积极挖掘优秀人物校友,撰文展示风采,树立榜样,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催人奋进,为百年校庆献礼。


在学校近百年办学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前辈。她就是黄红庆老师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闪耀在学校的历史长河中。她终身未婚未育,却将自己全部的爱与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生物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她是我校生物实验室的灵魂人物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逐渐发展完善,每一步都浸透着她的心血学校遭遇撤销,实验室被毁的厄运,她没有放弃,在复校后再次投身重建。她用那双勤劳的手,重新塑造实验室的辉煌。段漫长而曲折历程见证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如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精心雕琢着这承载知识与希望的生物殿堂。她的付出同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校生物教学事业不断前行,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学校发展的丰碑之上。今天让我们带着敬意、带着感恩、带着传承其精神的决心去追忆她温暖有力量的故事。

1979年12月上旬,全省十所卫校校际生物教研大组联合举办“师资培训班”四十多位中青年教师来到我校,参观生物实验室。他们被看到的景象惊艳到了。明亮、宽敞、整洁实验室,张张黑面白身的实验桌井然有序,一支支悬于顶上的日光灯光线柔和帧帧细胞亚显微结构放大电镜照片和大型彩色挂图高悬粉墙,一具具动植物标本在玻璃柜窗内千姿百态,情趣盎然:侯鸟展翅“欲飞”,眼镜蛇扩颈竖立,海星、海葵、水母、红珊瑚琳琅满目……”称赞声络绎不绝:“哇,好一个生物世界!”、“一个中级卫校,有这样像样的实验室,何愁上不好生物课!”可是谁能知道,这间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生物实验室是由年近七旬、身患多种疾病的黄红庆老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辛勤建设起来的也是她老人家在学校被撤、实验室被毁、复校以后重新建设实验室的成果,点点滴滴都凝聚了老人的汗水和心血。

一、爱岗敬业——衣带渐宽终不悔

黄老师193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大生物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期间,黄老师认识到生物学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只有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验操作,学生才能容易理解和掌握。1952年,黄老师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周本湘老师的引荐下调来当时的杭州卫生学校,当时,学校的生物教学情况几乎一穷二白,全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纸上谈兵来上课,更不要说实验室了。56年学校迁到老浙大内,校舍稍有改善马上开始筹建实验室,跟着杭大生物系的师生们,作为校外人员到天目、普陀海涂等地,参加动植物标本采集、标本固定、标本制作等活动;和药剂科老师一起在校园内开辟了一个植物园,根据园内地形分门分科栽种了三十余科植物,成为学生植物系统示教基地;她还成立了生物实验室切片车间,制作了成千上万件生物、解剖组织、病理、农业病虫害等各品种切片标本,除了作为本校教学使用外,还与省教育仪器供应社签订合同,供应各中专学校使用。在黄老师的努力下,学生物实验室不但门类齐全,光是那些搜集、制作的动植物标本,就能够开一个小型生物进化展览。

正当黄老师满怀信心,把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出色的时候,特殊时期到来,学校被撤,实验室被毁,所有标本、模型、教具付之一炬,尽成灰烬;几百张图表被丢进垃圾箱就连那几只浸标本和“比较胚胎”的玻璃缸也不能幸免于难,被人拿回家作饲金鱼之用。对此情景,.黄老师悲痛难忍却无能为力

多年来,黄老师不结婚、不成家,婉言谢绝某大学的任教聘请,把毕生精力和时间全花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同学们把实验室看成是“摇篮”,黄老师把实验室看成是自己的“家”,把那些标本、模型、图表当作是亲生儿女。就说说被遗弃于杂草堆里的那几件“比较胚胎”吧。蝾螈、鱼类、龟、鸡,一直到五十天的人胚胎,别看它们挺小,作用却大着呢!懂得生物学的人都知血,那是证明人类是从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依据为了制取这些胚胎,黄老师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一个盛夏六月天,她天天顶着骄阳奔波于郊区农村的养鱼场,望江门外的肉类加工厂,拱墅桥畔的杭州市第二医院,青春门附近的市红会医院,忍受着腥、骚、臭味,一次次地长时间辨认,挑选.....可是谁想到,现在竟然遭到如此厄运!她悲痛,但是她从来没想过放弃。

二、老大益壮——俯首甘为孺子牛

冬去春来,已经退休7年的黄老师又焕发了青春。1978年秋天黄老师第一次返聘回学校任教。此时此刻,黄老师喜泪纵横,她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她的迫的愿望:一定有生之年,重建生物实验室,让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再展风姿

然而重建实验室谈何容易!当时学校刚恢复,要房无房,要人无人。然而,黄老师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捋起袖子大干起来。

看,她打开了信斋二楼的一间堆物间的门窗,搬杂物、清垃圾,拖地板,刷墙壁——实验室房子问题解决了

看,她自己掏钱买来绒布,沙皮、彩纸,凭着丰富的学识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蛋白质合成、蛙的胚胎发育等活动模型——一具又一具新教具诞生了!

各门各类的海生动物标本怎么办?黄老师决定亲自再去舟山普陀采集。校领导不放心将近古稀之年的黄老师亲自前往,可是看着她坚毅的神情,校领导只好临时抽调一位青年教师与她同行,作助手也可一照顾她,再三说定:只准动口,不准下海,一旦身体不适,立即回杭。可是当黄老师一上火车就把这“约法三章”抛到九霄云外了。因为助手学的是公共卫生,对捕捉海洋生物不在行,她就走一路,教一路:海星生长在沙质的海底,海藻大都依附岩石上,海蛇尾易断,磷砂蚕的套管比较难剥,捉五颜六色的海葵要特别小心.....

车抵宁波, 她趁换乘轮船的空隙,上街购买铅丝、纱布,在旅馆连夜编织捕捞用的网兜。到普陀后,一场大雨刚过,道路十分泥泞,助手好说歹说要她留在旅馆别出门。可是她嘴上应允着,见助手走远,就马上拎起塑料桶,拔脚向海滩走去。到了百步沙,又上千里沙、紫竹林,攀礁石,钻岩缝,一手拿瓶子,一手向上爬,仔细采集。一个海浪打来,把她溅得浑身湿漉漉,风一吹,冻得直打寒颤,可她硬是坚持着回来时不巧又迷了路,一段下坡二里道,七高八低窄又滑。她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回到旅馆,她胡乱扒了几口饭,立即又动手用薄荷脑固定海葵,把各种贝壳分门别类……这一次舟山之行,仅经她亲手采集制作的教学标本,就达三十余种100多件。

终究是岁月不饶人,从普陀回校的当天黄老师就发高烧了,浑身骨头痛。这时候黄教师想到培养接班人刻不容缓,学校领导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把杭大生物系毕业,原分配在生物药厂徐庆乐招聘进来给黄老师助手,面对因为调任有些不快的小徐,老师一次次和她促膝谈心从学校的现状和办好生物实验室的意义,到自己多年当教师的体会,再到祖国四化的重任,言恳辞切,不厌其烦。工作上,一起写教案,做实验,快速帮助小徐熟悉业务;实验课堂黄老师甘当助手抹桌凳、递挂图,协助小徐一起辅导学生做实验;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处处体谅,小徐家离校远就尽量催小徐早点回去,小徐怀孕了,制作标本时,设法让她闻不到福尔马林的味道……一老一少,亦师亦母,小徐在黄老师精神的感召下,决心继承黄老师的事业,做一辈子实险室的建设者。

半年来,黄老师夜以继日,默默地干着,实验室里穿梭着她瘦弱的身影,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实验室忙碌着。实验室重建终于完成了,恢复进化系统展览,增加细胞亚显微结构内容,遗传及遗传病示教图。从微观到宏观,使学生全面加深对现代生物学基础内容的理解。可是她熬得满眼网血丝,累的体重不足七十斤。好多人也许不理解,一个退休的老人,既不为名,更不图利,她图什么?“燥湿荣与粹,只是许身孺子”,也许就是她最好的诠释。

实验室建好了黄老师并没有停步脚步。同事们邀她去逛西湖,电影,她总是摆摆手。她知道生物学在停课十年后,已飞速发展,她要发挥自己良好的英语基础多翻译一些国外关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学等代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为我生物实验室多积累些资料;希望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年轻人在生物科学维续发展的长征路上,带一程扶上马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三、斯人已逝——德艺犹存励后人

如今,黄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几十年了。当我们回望往昔,她为学校建设生物实验室付出的一切如同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她那永不放弃的执着,宛如坚韧的丝线编织在实验室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她废寝忘食、兢兢业业的精神,恰似明亮的灯塔,在漫长的学校发展之路上闪耀光芒;她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奉献,就像温暖的篝火,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敬仰。

曾记否,在无数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校园里信斋二楼的生物实验室那盏长明的孤灯。那灯光,似一道穿越时空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引领着我们朝着杭医的梦想,坚定而无畏地大踏步向前,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

                               

参考:1、《教与学》1925-1985特刊《生物教育曲折前进三十年》(黄红庆)

   2、1979年12月11日《浙江日报》《黄红庆和她的实验室》(本报通讯员肖原恢遂本报记者程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