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杏坛耕耘四十载,桃李芬芳满园春——记浙江省优秀教师陈美华老师
时间: 2025-03-26 13:25:21
浏览次数:
人物档案:陈美华,女,1938年12月出生,高级讲师。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杭州医学院工作,1971年5月调到浙江绍兴制药厂,1975年5月回到浙江省卫生学校工作,2000年1月退休。先后担任校教务科科长、校际生物大组长、校教研室主任。1981-1985年连续5年获得校级先进工作者荣誉,1994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
陈美华老师,一位扎根医学教育四十载的园丁,用毕生心血浇灌着医学教育的沃土。从1960年杭州大学生物系毕业到2000年光荣退休,她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园丁赞歌。
芳华正茂,结缘生物科学
1956年,17岁的陈美华老师从上海复兴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生物系,从此与生物科学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9月,正值浙江省委决定在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基础上"加帽"新建杭州医学院,学校急需补充师资力量,陈老师与来自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杭州大学数学系、物理系的一批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这所医学院,自此开启了她长达四十载的教学生涯。
1960年杭州大学毕业照
初入杏坛,陈老师有幸遇到了她一生敬重的恩师黄红庆。黄老师出身杭州书香世家,素有才女之称,曾在上海震旦大学从事生物教学工作。当时负责医学院生物教研室工作的黄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悉心的指导,让初出茅庐的陈美华受益终身。
陈老师当年用过的校徽(1960年)
当年俄语作为必修课程,学院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学院领导决定由精通英俄双语的黄红庆老师带领几位青年教师承担俄语教学任务。这一调整使得生物课程的教学重担落在了陈老师肩上,这对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个巨大挑战,在黄红庆老师的鼓励下,毫无教学经验的她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务处特别安排陈美华参加浙江医学院生物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活动,并每周旁听蔡堡教授的"医用生物学"课程。蔡堡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是国内生物学界的一级教授,享有很高声望。他授课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实验室设备、标本和图例,将深奥的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给年轻的陈美华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她日后教学实践的典范。
为确保能够全程参与蔡堡教授的课程,学校特意将陈老师每周12节课时集中安排在三个上午。其余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奔波于湖滨的浙江医学院和庆春路的杭州医学院之间,这种紧张而充实的工作节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前辈的悉心指导下,她不仅快速掌握了教学要领,更在岗位上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段全身心投入的执教初体验,让年轻的她获益良多,即便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仍让她倍感珍惜与怀念。
1961年5月,为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杭州医学院被撤销,学生视条件转入其他学校继续学习,而包括陈美华在内的所有教师编制均并入杭州卫生学校。尽管机构变迁,却未能改变她与这所学校结下的深厚情缘。
重返杏坛,勇担复校重任
陈美华老师的教育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971年,因学校撤销,大批教职员工被分流至浙江各地。陈老师也被调往绍兴制药厂,先后在发酵车间担任技术员、在生产科负责调配管理等工作,暂别她热爱的三尺讲台。然而,命运的转折在三年后到来——1974年,在多方努力下,浙江省决定恢复重建学校,并更名为浙江省卫生学校。当年被分流的教职员工陆续被召回杭州。陈老师作为首批返校的骨干教师,于1974年夏天回到学校。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她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复校的各项筹备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克服困难,为学校的重建贡献力量。
早在学校撤销前,陈老师因工作需要及生物学专业背景,已被调至检验科从事寄生虫教学。复校后,她继续承担检验科的教学任务,并负责筹建寄生虫实验室。当时的实验室几乎一无所有,陈老师主动提议深入浙江偏远山区,走访农家,采集各类寄生虫活体样本,亲手制作标本,以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同时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陈老师主动去浙江省寄生虫研究所进修,并借用那里的某些寄生虫标本让同学们实验观察,提高课堂效果。
在检验科工作期间,陈老师还参与了全国统编教材《人体寄生虫及检验技术》的编写工作。她将生物学视角融入到对寄生虫检验的理解中,为培养检验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她的专业素养,更彰显了她对医学教育的执着与热忱。
潜心治学,铸就专业典范
进入1980时代,世界生物学科突飞猛进,进入了分子时代。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生物教学和世界潮流相对脱节,师资水平急需补强。 因此,陈美华老师重新回到离开已久的基础科室,担起生物教研组长的重任。
在专业领域,她严谨治学,不断钻研,积极参加华东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学习班、上海第二医学院“华东地区医学院校遗传学师资班”学习,更新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负责组织编写新版《医用生物学》教材,还主编了绪论,生物的生殖,和动物的个体发育等章节。 除了出色完成教学任务,陈老师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如《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提高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我是怎样进行生物教学的》和《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她的教学水平,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她还汇编了《遗传学》等补充讲义,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化繁为简。她注重实验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善于运用诱导、层层分析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她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思维训练的沃土。学生们普遍反映,她的课程生动易懂,教学方法独特,令人受益匪浅。
以德育人,培育医学英才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陈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展现了她的教育智慧。她担任班主任六年,始终以慈母般的胸怀关爱学生,循循善诱,任劳任怨。她深知医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医者仁心的培养。因此,她在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陈老师与学生同甘共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她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医学领域的骨干力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生物教研室的教学领导工作,陈老师先后担任教务科科长,基础科主任,校际生物大组长等行政和社会工作,她始终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共同进步,很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在领导教务科和基础科期间,陈老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主动关心年轻教师的思想成长,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向领导反映。她通过组织、指导青年教师听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他们生物科室的小徐老师,在她的悉心指导帮助下,迅速成长,传承着陈老师的教育理念,工作得力,成为独当一面的生物学副教授。
七十周年校庆陈美华老师(第一排右起二)与同事合影(1995年)
坚守初心,谱写教育华章
学校从撤销,人员分流,再到复校,个人也随着时代经历风雨,过程固然艰难,但他们一代人从未放弃,珍惜机会,努力办学,保持初心。
进入中年,在家庭负担沉重的情况下,陈老师依然坚守教学一线。她的爱人身体不好,生病住院,家务工作繁重,但她从未因此耽误教学工作。她克服困难,坚持备课、上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无数师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陈老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1981年至1985年,她连续五年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1994年,她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这些荣誉是对她无私奉献的最好褒奖,也是她教育生涯的辉煌见证。
陈老师先进工作者荣誉照
如今,陈老师虽已离开讲台,但她培养的医学人才遍布各地,继续传承着她的教育理念。她用四十年的坚守,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情怀,在我校百年医学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医学教育事业不懈奋斗。